第142章
许浩然连番在以刘主簿手中吃了几次暗亏后,靠着联合良心未泯的周典吏,才得以扭转局面。
起初这位周典吏并未透露出什么,只是不忍心提醒了许浩然几句。
彼时许浩然掣襟肘见,不免将心思动在周典吏的身上。
这位周典吏也是吏部铨选派往地方,却身在浑水中,不得不和刘主簿等人坑瀣一气。
可实质上因为他的出身贫寒,内心之中也是极为看不惯刘主簿一伙人的作为。
他连番多次私下找周典吏晓以大义,可这周典吏自己身上都不干净,又怎会自毁前程去帮许浩然。
无奈,许浩然只能拿出‘定会保他’的承诺,才换来周典吏暗里的襄助。
周典吏将刘主簿动常平仓官粮的事告知了许浩然,许浩然震惊之余,开始布局,期间各种险象环生,到底终于将刘主簿一干人等拿了下来。
刘主簿等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许浩然也终于将心思放在民生上。
在他的带领下,桃源县的百姓安居乐业,日子越来越好。
而许浩然也因得到了上面的赏识,得以前往另一处相对富饶的大县当县令。
第二折就在上面调令下来,许浩然前往当地就任暂且告了一段落。
……
这第二折甫一推出,就引来民间呈两极化的争论。
争论主要是放在许浩然的身上。
因为在这一折中,许浩然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本来秉性纯良正直的他,因为身陷窘境,不得不做出妥协与退让。
为了绊倒在桃源县只手遮天的刘主簿等人,他学会了虚与委蛇,学会了阳奉阴违,还学会了以权谋私。
他是佯装同流合污,才得以打入刘主簿等人腹内,同时为了绊倒刘主簿,他利用自己手中权利,包庇了同样搀和在其中的周典吏,才可以换来周典吏的帮助。
他的手段并不光明,虽然他是为了惩治贪官污吏,才不得不做出这些事情,可这到底是不光辉的一面。
就在外面议论得沸沸扬扬之时,京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新京报》的小报。
之所以会称之为小报,是因为这种报刊有别于邸报,乃是民间自设报房所印。
其实早在前朝时,民间便有《京报》这类小报,其上所印的内容与只限官方流通的邸报大致相同,都是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以及官吏任免消息等内容,只偶尔会刊登报房采集自民间的各类消息。
因为朝廷管制得很严格,动不动就被加上撰造谣言、乱有传播等罪名。
所以这种小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行业萎靡不振,以至于除了在小范围传播,并不为老百姓们熟知。
可这名为《新京报》的小报,却在上市几日之内传遍了整个京城,引来无数人的哄抢。
皆因这《新京报》除了约定俗成所刊登的内容以外,另开了两个崭新的版块,世情与民声。
虽是这么归纳,实则最近刊登的内容都与《百姓的名义》这部戏有关。
其中一栏中抄报了《百姓的名义》的最新剧情,另一栏则是刊登着戏客们所写的时文。
而所谓的时文其实就是一些观后感。
像最新的一期新京报上,就刊登了一位匿名戏客的文章,这文章本是通篇文言,经由新京报办报人与其本人联系,换成了白话文。
一来文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二来也是白话文更易于传播。
这篇文章写得让人眼前一亮,文章是以讨论许浩然此人的品行作为切入点,洋洋洒洒长篇大论。
让一些文人墨客来看,可能这篇文章言语太过繁琐,但架不住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在这种市面流传的刊物上发表这样的言论。
同样是一部戏,每个人看后都有不同的观后感,意见相合者免不了会产生共鸣,而意见不相合者,少不了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不敢苟同,又或是愤怒的感觉。
就好像这篇文章里,撰稿者虽点出了许浩然值得令人赞赏的一面,可写得更多的却是许浩然身上不好的层面。
这名撰稿人甚至因此做出了一个延伸性的猜测,觉得许浩然在之后定会变成一个像刘主簿那样的官员。
因为人性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妥协中,而产生改变的。
也许未来的某一日,许浩然会幡然悔悟,觉得自己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真的值得吗?
为什么不换一条轻松的路来走?
而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是以这样的疑问作为终结。
这种言论引来的世人的哗然,纷纷有人找来新京报,要求和此人以文会友。
其实说白了就是想与之辩证,目的是想驳倒对方。
可惜却遭到了《新京报》的拒绝,因为《新京报》之所以会匿名刊登,就是为了保护撰稿人,又哪能会告诉这些群情激奋的文人对方真实的身份。
不过新京报也提出了另一个做法,那就是人人皆可畅所欲言,新京报会择优刊登。
这样的做法实为罕见,但不得不说是正中下怀。
对于目前许浩然的推崇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众目睽睽之下驳倒这种言论更好的办法。
于是纷纷回家撰写文章,交由新京报,并告诉他们务必要刊登出来。
晨光微熹,虽是炎夏,但因为正处清晨,所以天还是有些凉的。
路上的行人还不多,不过菜市口与琉璃厂这种地方,却是早就有许多铺子开门了。
大多都是一些卖早点的铺子,不过倒是有一家紧闭大门的铺子前站了不少人。
俱是打扮斯文儒雅的书生,还有些则一看就是某家的下人。
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包子馒头正在吃,有的则是静立在一旁,但目光俱是盯在这个名为‘容闲堂’的大门上。
这容闲堂正是《新京报》的刊发者,现如今也就只有容闲堂有新京报可售。
当然闹市之中也会有些卖报的小童,可却只有这里能最快的拿到当日新鲜出炉的新京报。
所以这些人早早就来了。
他们都是昨日写了文章交给新京报的,想知道今日的报上有没有刊登出来。
随着吱呀的一声响,紧闭的木门从里面打开,当即就有人上前询问。
打着哈欠的伙计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些人,许久才缓过来神。
“各位别急,东西还未送来呢。”
这伙计一面说,一面从门框上卸下一块块的门板。
等他开了门,拿来扫帚清扫干净门前的落叶,又用提了水桶抹尘,这时才有一辆骡子车姗姗到来。
这伙计露出一抹笑,“都让你们别急了。